
编者按
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自2021 年5月起,万家寨水控集团组建工作队进驻偏关县窑头乡陈家营、油房头等5个脱贫行政村进行定点帮扶。通过上级考核,2022年集团公司驻村帮扶工作队得到省市县乡村各级好评,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为了集中反映工作队一年多来的工作和生活,集团宣传中心推出“驻村帮扶”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

04
“要做百姓的贴心人!”

驻村第一天,陈家营村第一书记师晓琳和工作队员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入户走访调查。师晓琳记得刚到陈家营村时,当地群众投来质疑的目光,“组织安排一名女同志当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她能办什么事?”通过一年半的相处,现在老百姓再也不怀疑了,都说“师书记行了”。
从城市来到农村,工作、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手”,师晓琳感到压力很大,如何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如何发挥女同志耐心细致、善于沟通的优势开展好工作,师晓琳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寻找阻碍发展的瓶颈。“先要摸清楚村里的情况,做到心里有数,工作队通过走访、座谈交流,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接通了‘地气’。”“陈家营村常住村人口427户834人,脱贫人口151户393人,监测户17户38人……”师晓琳说起村里的情况如数家珍。她和队员们遍访陈家营村所有自然村组和脱贫户、监测户、困难群众,与村里老党员、村两委、老村干、村民代表开展谈心活动,寻找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支部建设的路径。
学习政策谋振兴。陈家营村驻村工作队为尽快进入角色,收集了大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农业生产、农村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强化学习,短时间内就对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做好工作的“底气”。
加强党建聚民心。师晓琳深知“通过促进党建引领带动村内各方面发展,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是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工作队协助村党组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协助村级组织落实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系列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鼓励大家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履行党员责任,主动发挥作用,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融合。同时,制定完善了“陈家营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星级文明户评比办法”“走访宣传工作机制”等制度和工作计划,组织村里党员参加党员大会、党课学习、党日活动、集体劳动、献爱心等。陈家营村发展新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

师晓琳说:“驻村工作虽然辛苦,但细细品味,感受很多。在走访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群众对驻村工作队的期望,也慢慢体会到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和村民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体会着他们的热情好客,感受着他们期盼的目光,人生价值激发热血,我怎能不为之动容,唯有暗下决心尽自己最大所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
救助突发困难户。2022 年9月27日,师晓琳惊闻陈家营村78岁刘大娘过马路被大货车撞倒身亡的消息,“当时除了震惊就是难过,这位脱贫户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老人没了,家里长年瘫痪在床上的小儿子可怎么办呀?”工作队前几天还到过刘大娘家里,大娘伤心地说:“要是我先死了,这儿子可怎么办啊!”没想到十几天后竟出了这样的事情……工作队第一时间和刘大娘在外工作的大儿子取得联系,然后带上饭、开水,买上方便食品和牛奶来到刘大娘家中,她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还锁在屋内。进不去,怎么办啊?从窗户把饭食吊进去,让他吃上热饭,等他吃完,工作队才放心离开,就这样一直送饭直到刘大娘的大儿子回来。工作队联系村委,立即将此户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对其重点监测和帮扶。

父病仍坚守岗位。对脱贫户和重点监测户测算收支状况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工作队认真学习政策文件,按要求对村内168户收入情况逐项采集数据,逐月进行细致测算,然后再和2021年数据进行比对,针对性地及时采取帮扶措施。陈家营村是10个自然村的搬迁移民组成的新村,户数多,人口体量大,数据采集难,收支测算统计包括家庭收入、社会救助、光伏收入分配等十几项内容,需要与农户反复沟通、讲解,才能得到准确数据。统计分析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其中饱含了师晓琳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付出,就在2022年8月份进行脱贫户收支测算紧张忙碌时,师晓琳的父亲突发重病住院,家里急切盼她回去,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工作队队长得知情况后立即调整她的日程并安排她回家,“再等几天吧,测算工作尚未完成,这事儿一直是我经手的,没做完走了心里不踏实。”最终,师晓琳坚持测算工作完成才返家。
“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要做百姓的‘贴心人’,处处为群众着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解决了,就会更拥护工作队,拥护党和政府。”师晓琳这个“新手”逐渐成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老手”,她和队员们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记挂在心间,成了村民们值得信赖的“贴心人”。

05
“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无小事”

每天坚持记工作日志。打开陈家营村驻村队员段志军的工作日志:“8月14日:1.今天雨势很大,抓紧排查住房安全,同时安排住房有安全隐患的居民及时转移。2.为享受临时救助的人员复印病历,完善印证资料。3.按队长的要求做好防汛研判和应急预案。4.帮助残疾人员打印残疾证件。”日常的工作情况一条一条记得清清楚楚。工作日志是每个工作队员对自己每天所做工作的一个小结,记工作日志既能总结一天的工作成绩,也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能积累大量工作经验。段志军说:“驻村工作后,我一直坚持记日志,每天无论多忙多晚都会把一天的工作逐项记录下来,并且附上一些重要的影像资料。”
感谢家人的大力支持。段志军家在祁县,一年多时间里,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家人每每需要他的时刻,他大多缺席了。“岳父过完年后做过手术的身体就逐渐不好,一直住院治疗。4月份前我只回去看望过一次。进入4月,正值护林防火关键阶段,又逢清明节,如果管控不好将会出现安全事故,另外还有一些排查工作需要做,所以清明节假期我又没有回家。”讲到这里,段志军声音哽咽,“4月13日下午接到爱人的电话,说岳父感觉不好,人已从医院回家了。因为当时还有几项工作没有完成,我说抓紧处理完手头上的事儿就回去,匆匆忙忙把电话挂了。4月14日爱人又来电催促我回家,因为还有工作未落实,返家时间又推到了第二天早晨,在请假的同时完善手头工作后,4月15日早上6点我匆匆上了高速,一路心神不宁。”他最终没能见到老人家最后一面,到家后爱人眼含泪水怨恨地看了看他,扭过了头。“我明白她心里的伤心和委屈,有埋怨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她也了解和知道我的工作性质,所以一直在无私地付出,我打心里感激爱人的奉献和家人的支持。”说起一年半的驻村工作,段志军很是感慨。
为村民申请临时救助。2022年6月19日,陈家营村桦林沟小组的村民杨戊已来到村委会,诉说其所养的6只绵羊,有5只突然死亡,死因不明,妻子罹患癌症卧床不起,希望能给予救助。6月20日,段志军与师晓琳赶赴桦林沟村,由于桦林沟村位于大山深处,路远难行,他们走了近一小时才到达杨戊已家,实地了解情况后,回到村委向村支书讲明情况,经商定,为杨戊已紧急申请临时救助,经过积极上报和协调,临时救助金已打入其个人帐户。

讲一百句话不如干一件让老百姓满意的事儿。在工作队员眼里,任何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不是小事,群众最关心的就是衣食住行等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农村工作就是要从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入手,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问题。

下期专栏推出
“我热爱这片土地!”
“驻村帮扶”系列报道
1.“把精兵强将派到乡村振兴第一线!”
2.“现在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
3.“我永远是村里的一员!”

(文:闫淑铮 图:乡村振兴工作队提供)